「命運」——這是一個縈繞人類思緒數千年的詞彙。它時而像一隻無形巨手,在冥冥之中撥動著我們人生的琴弦;時而又像一張早已織就的巨網,我們在其中奮力掙扎,卻似乎總也逃不出它的範圍。我們究竟是自由意志的舵手,能夠自主選擇人生的航向?抑或只是命運劇本中早已設定好的角色,按部就班地演繹著一場不由自主的悲喜劇?本文試圖探討一種觀點:命運或許真實存在,但其終極的意義,卻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,等待我們去詮釋與改寫。
傳統枷鎖下的「命定論」
傳統意義上的「命定論」,往往帶有強烈的宿命色彩。它暗示著人的一生,從出生到死亡,從相遇到別離,從成功到失敗,都已預先鋪設好軌跡。在這種觀點下,個人的努力似乎顯得微不足道,任何試圖偏離「既定路線」的嘗試,最終都會被命運的力量強行拉回。這種思想,在某些文化和時代背景下,或許能為人們的不幸提供慰藉,將責任歸於不可抗拒的「天意」。然而,它也容易讓人陷入消極與無力感,放棄了對生命可能性的探索。
重塑命運的詮釋權:當「天意」遇上「人為」
但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思考呢?倘若「命定」並非一條精確到每個細節的絕對路徑,而更像是一個大致的框架,或是一些生命中必然遭遇的關鍵「節點」呢?在這種框架之內,我們是否依然擁有選擇的空間,去決定如何填充其間的色彩,如何演繹途經節點時的姿態?
這便引出了本文的核心觀點:命運可能設定了某些「事件」的發生,但我們如何面對這些事件,從中汲取何種教訓,賦予其何等意義,這份詮釋權始終在我們自己手中。 就如同面對同一場暴風雨,有人選擇畏縮逃避,有人選擇迎難而上,風雨本身是「命定」的客觀存在,但個體的反應與後續的人生軌跡,卻因「人為」的選擇而大相徑庭。
《JOJO的奇妙冒險》「滾石篇」的啟示:預知死亡與選擇的尊嚴
日本漫畫《JOJO的奇妙冒險第五部:黃金之風》中的「滾石篇」,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具深意的例證。故事中出現了一個名為「滾石」的替身(一種由生命能量產生的超能力具現化),它會自動追蹤即將面臨「安詳死亡」命運的人,並顯現出此人臨終時的樣貌。當人觸碰到滾石,便會依照石頭所預示的方式迎來死亡,這是一種無法逃避的「命運」。
滾石的持有者,雕刻家史可里皮,對其能力的詮釋並非詛咒,而是一種「慈悲」。他認為滾石所預示的死亡,是個體在自身命運中,所能得到的「最幸福的死法」。如果強行避開滾石,試圖違抗這種「較好」的命運,反而可能遭遇更為悽慘、痛苦的結局。
故事的核心衝突圍繞著主角團的成員布加拉提。滾石顯現出布加拉提不久後將安詳死去的樣貌。面對這清晰可見的「死亡預告」,團隊成員米斯達選擇了破壞滾石,試圖強行改變布加拉提的命運。然而,史可里皮卻道出了更深一層的殘酷:滾石所預示的,是早已被決定的「結果」,而非「原因」。即便石頭被毀,命運的齒輪依然會轉動。
布加拉提本人的反應尤為關鍵。在故事的後續發展中,他確實迎來了死亡。然而,在他「命中註定」的死亡到來之前,他並未因預知而消沉或放棄。相反,他為了貫徹自己的正義與信念,為了保護同伴與無辜者,進行了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戰鬥。他以一種極其壯烈和充滿尊嚴的方式,走向了那個早已被「滾石」所昭示的結局。
滾石所預示的,是布加拉提「會死」這個結果,但它無法預示布加拉提「如何」迎接這個死亡,更無法定義他死亡的「意義」。 布加拉提用自己的行動,將一個看似冰冷的「命定之死」,轉化為一曲英雄的讚歌,賦予了其無比崇高的價值。他的選擇,並非改變「死亡」這個終點,而是徹底改變了通往終點的路途風景,以及這段路途在他人心中留下的印記。
命運的框架與自由的舞步
「滾石篇」的啟示在於,即便我們承認生命中存在某些不可避免的「命定之事」(例如生老病死,例如某些重大的轉折點),這也並不意味著我們完全失去了自由。命運或許設定了舞台的邊界和劇本的大綱,但演員如何在舞台上詮釋角色,如何演繹每一句台詞,如何與其他角色互動,卻充滿了即興與創造的空間。
我們可以將命運視為一條河流。河流的流向(生命的宏觀趨勢)可能早已被地勢所決定,但我們是選擇隨波逐流,還是奮力划槳,欣賞沿途的風景,甚至在可能的支流處做出短暫的探索,這都取決於我們。即使最終都將匯入大海(生命的終結),但旅程的體驗與價值已然不同。
結語:命運的羅盤,掌握在詮釋者的手中
「命定?」這個問題,或許永遠不會有一個非黑即白的標準答案。但我們可以選擇相信,即使宇宙的運行有其固有的規律,人生的劇本有其潛在的脈絡,我們依然是自身生命意義的最終詮釋者和創造者。
命運的巨輪或許在滾動,但驅動我們前行的,不應是宿命的鎖鏈,而應是對生命的熱愛、對理想的追求以及在每一個「當下」做出有意義選擇的決心。「滾石」或許能昭示終局,卻無法剝奪我們在走向終局的過程中,那份選擇的尊嚴與創造的自由。最終,我們不是被動地「遭遇」命運,而是在與命運的共舞中,活出獨一無二的「自己」。
免費文王卦占卜解讀:
Comments